教理
第一節(jié) 佛法僧三寶
佛法僧三寶,為學(xué)習(xí)佛法的人應(yīng)該具有的根本認(rèn)識,所以這里首先提出來解說。
一、世間最初有三寶
佛陀在菩提樹下成等正覺以后,三七日間,唯自受用解脫的妙樂。自念所證法理,寂靜微妙,甚深難見,非尋思境界,唯智者所覺;眾生深著我見,愛樂煩惱,雖然為他們說法,恐亦不能了解,徒勞無益,不如默住。后經(jīng)大梵天王勸請說法,世尊才往波羅捺斯城外鹿野苑,為先時舍佛而來這里修苦行的五個侍者:阿若憍陳如、頞鞞、跋提、十力迦葉、摩男俱利,說苦、集、滅、道四諦法門。五人聽法以后,漏盡意解,成阿羅漢,于是世間開始有了三寶:大圣佛陀是佛寶,四諦法輪是法寶,五阿羅漢是僧寶。
二、佛法僧的名義
(一)佛,梵語‘佛陀’,譯為覺者,或智者。即真正圓滿覺悟諸法事理,了了分明,究竟無余的一切智人。覺有正覺、等覺、無上覺三義。正覺簡別凡夫的不覺,和外道的錯覺。凡夫?qū)τ谑挛锏恼嫦嗖幻鳎鸱N種顛倒,所以名不覺。外道依于尋思推度,或有限的定力和通力,見著了事物的某些部分道理,妄執(zhí)為全部的、真實的,而建立種種的錯誤理論,自命是覺者,實際上仍然是有漏分別心的錯覺。佛陀以無漏無分別智親證諸法的真如實相,對于諸法的事相理體無增無減地平等如實覺了,是真正覺悟的人,所以是正覺者。等覺即遍覺義,簡別二乘圣人。他們雖然是正覺,而未遍覺;因為二乘圣人自己雖然得了正覺,但不能起廣大的慈悲心去覺悟別人,僅僅限于自覺而無遍覺。佛陀如大良醫(yī),自醫(yī)醫(yī)人,興運大慈大悲,以自覺去遍覺一切有情,所以是遍覺者。無上覺簡別菩薩。登地的菩薩,雖然是正覺者而亦覺悟其他有情,但因煩惱障和所知障還沒斷盡,福德智慧兩種資糧尚須進修,雖是自覺覺他的遍覺者,未到圓滿無上。唯有佛陀,自覺覺他的悲智行愿皆已究竟圓滿,無有過上,無有與之可比并的人,所以是無上覺者。諸經(jīng)中說,如果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義即無上正等正覺者??偲饋碚f: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,故名為佛。如《佛地論》說:‘于一切法、一切種相,能自開覺,亦開覺一切有情,如睡覺醒,如蓮花開,故名為佛?!?/p>
(二)法,梵語‘達磨’,譯名為法,是軌則義。《成唯識論》說:‘法謂軌持。’《成唯識論述記》解釋說:‘軌謂軌范,可生物解;持謂任持,不舍自相?!@就是說:凡是一種事物,能固持自性,如花有花的體,樹有樹的體,而又能表現(xiàn)其在一定范圍內(nèi)的情況,使其他有情見之即可了解其為何物,合此任持自性、軌范物解兩義,即名為法。故這個‘法’字,實即概括了宇宙間一切的東西。佛法的法,是指佛陀依如實所覺而宣示于世間眾生的善巧教法;這些教法,有它的自體,可以為一切眾生的軌則,與‘達磨’的意義相當(dāng),所以名之為法。論其正體,應(yīng)該是三乘無漏所攝的教、理、行、果。教即文字聲音,理即二諦四諦等義理,行即三乘所修的二利行,果即三乘無學(xué)所得的二轉(zhuǎn)依果。若就所化的機來說,則法可以為五乘:為人乘說五戒法,為天乘說十善法,為聲聞乘說四諦法,為獨覺乘說十二因緣法,為菩薩乘說六波羅密多法。若就對治的法門來說,則有八萬四千法;就修持的總綱來說,則只有戒定慧三學(xué)。
佛陀入滅以后,由大迦葉尊者為領(lǐng)導(dǎo),召集佛弟子們,把佛陀垂示眾生的一切教法,由阿難誦出,結(jié)集起來,總分為三藏:(一)‘素呾覽’,譯言契經(jīng),即是經(jīng)藏。(二)‘毗奈耶’,譯言調(diào)伏,即是律藏。(三)‘阿毗達磨’,譯言對法,即是論藏。藏是含攝義,即三藏中含攝了一切所應(yīng)知、應(yīng)行、應(yīng)證的法義。考其所詮,各有通局。就局而言,經(jīng)詮定學(xué),律詮戒學(xué),論詮慧學(xué)。以通言之,則各相交攝,三藏是能詮教,三學(xué)是所詮義,以教攝義,無有遺余。
又從如來對機說法的多種形式和事義的差別,分為十二分教:(一)契經(jīng)。即諸經(jīng)宣說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、緣起、四諦、菩提分法等法義的長行文句。(二)應(yīng)頌。即諸經(jīng)長行文的中間或最后,以一定的字?jǐn)?shù)組成頌文,重行概括長行文句已說的法義,或顯示未明了究竟的法義。(三)記镃。即諸經(jīng)中記說諸弟子命終以后生處的差別,或授記菩薩何時何處成佛等事。(四)諷頌。有的經(jīng)典,宣說法義,不用長行文句,而是以頌文的形式體裁宣說。這是純粹頌文體的經(jīng)典,所以又名孤起頌,如法句經(jīng)等。(五)自說。為令正法久住,或為令眾生得大利益,有的殊勝法門,不因請求,如來自然宣說,這就是不列諸請法人的經(jīng)典,如阿彌陀經(jīng)等。(六)因緣。即一切攝有因緣事相而說的教法,如別解脫經(jīng)等。(七)譬喻。即諸經(jīng)中以譬喻來顯了本義而說的教法。(八)本事。就是佛陀宣說弟子們過去世因緣事的諸經(jīng)典。(九)本生。如來說自己過去世種種生死,行菩薩行等事。(十)方廣。諸經(jīng)中宣說能證無上菩提的諸菩薩道,令證十力、四無所畏等功德。這是方正廣大的真實事義,所以名為方廣。(十一)稀法。佛陀宣說弟子們最殊勝奇特的神通功德,和甚深的法義。這都是稀有的,不可以常情思議的,所以名為稀法。(十二)論義。即研究解釋諸經(jīng)的宗要和意義的經(jīng)典。
這十二分教中,契經(jīng)、應(yīng)頌、諷頌三種,約經(jīng)文上的體裁而立名;其余的九種,是從經(jīng)文所載的各別的事義而立名。從多分義攝來說,契經(jīng)、應(yīng)頌、記镃、諷頌、自說、譬喻、本事、本生、方廣、稀法,是為素呾覽藏;因緣是毗奈耶藏;論議是為阿毗達磨藏。
(三)僧,梵語‘僧伽’,譯和合眾,三人以上的名稱(舊譯四人為眾);即是奉行佛陀教法的出家弟子。為什么稱為和合眾呢?和合有兩種意義:(一)理和,同證擇滅理故。(二)事和,具有六種:
(1)戒和同修。即對于所受的戒法,善護受持,無雜無穢,稱贊不毀,與諸同修清凈梵行的道伴們,平等共同受持。由此法故,發(fā)起尊重愛敬,歡喜悅意,無違無諍,和合共住。
(2)見和同解。即對于出離盡苦的圣道法,能善巧如理的通達于如是見。與諸同修清凈梵行的道伴們,見解一致的共同修學(xué)。由此法故,發(fā)起尊重愛敬,歡喜悅意,無違無諍,和合共住。
(3)利和同均。即對于獲得的如法利養(yǎng)(財物),個人不別藏隱,與諸同修清凈梵行的道伴們,平等受用。由此法故,發(fā)起尊重愛敬,歡喜悅意,無違無諍,和合共住。
(4)身和同住。即對于同修清凈梵行的道伴們,修習(xí)身慈業(yè),有疾病等違緣,互相照顧。由此法故,發(fā)起尊重愛敬,歡喜悅意,無違無諍,和合共住。
(5)口和無諍。即對于同修清凈梵行的道伴們,修習(xí)語慈業(yè),有善法功德互相贊嘆鼓勵,有過失互相善意的諫止舉發(fā)。由此法故,發(fā)起尊重愛敬,歡喜悅意,無違無諍,和合共住。
(6)意和同悅。即對于同修清凈梵行的道伴們,修習(xí)意慈業(yè),念諸道伴,皆是替佛宣揚教法者,受行正法者,思惟正法者,是正法的住持人,是自己不容易得到的善友,是幫助自己成就道業(yè)的善知識。由此法故,發(fā)起尊重愛敬,歡喜悅意,和合共住。
僧的分類,有兩種:(一)聲聞僧,即修習(xí)小乘三學(xué),剃發(fā)染衣,具足出家沙門的形相。(二)菩薩僧,即修習(xí)大乘三學(xué)者,有出家和在家的形相。還有三種的分法:(一)聲聞僧。(二)緣覺僧,有麟喻、部行兩種,部行成僧眾。(三)菩薩僧,即修習(xí)大乘的人。還有世俗僧、勝義僧,和四種僧等的分法,這里就不去多說了。
三、稱為寶的意義
佛法僧三種為什么稱為‘寶’呢?因為他是指示眾生斷惡修善,離苦得樂,解脫系縛,得大自在的導(dǎo)首,極為尊貴,如世間的珍奇寶物,所以稱之為寶,《寶性論》中,用世間珍寶的六種譬喻,來說明佛法僧稱為寶的意義:(一)稀有義。如世間寶物,貧窮的人不能得到;三寶也是這樣,沒有善根的眾生,百千萬劫不能值遇。(二)離塵義。如世間的珍寶,體質(zhì)上沒有瑕穢;三寶也是這樣,絕離一切有漏的塵染,最極明凈,故名為寶。(三)勢力義。如世間珍寶,能除貧困,醫(yī)治病毒等,有大勢力;三寶也是這樣,具足不可思議的神通威力,故名為寶。(四)莊嚴(yán)義。如世間珍寶,可以莊嚴(yán)世間,令世間美妙;三寶也是這樣,具有無量的無漏功德,能莊嚴(yán)出世間,故名為寶。(五)最勝義。如世間寶璧,在一切物中最為殊勝;三寶也是這樣,是出世間的無漏法,最極殊勝無上,故名為寶。(六)不改義。如世間的真金,燒打磨等,本質(zhì)不能改變;三寶也是這樣,是無漏法故,不為世間的稱、譏、苦、樂、利、衰、毀、譽八風(fēng)所傾動,恒常不變,故名為寶?!缎牡赜^經(jīng)》報恩品以堅牢、無垢、與樂、難遇、能破、威德、滿愿、莊嚴(yán)、最妙、不變十義說明佛法僧得名為寶的意義,結(jié)語說:‘佛法僧寶,具足無量神通變化,利樂有情,暫無休息,以是義故,諸佛法僧,說名為寶?!?/p>
四、三寶的種類
三寶的種類有六種:(一)同體,(二)別體,(三)一乘,(四)三乘,(五)真實,(六)住持。
(一)同體三寶。亦名一體三寶,亦名同相三寶。體即清凈法界真如法身;佛性即是法性,法性即是僧性,古名同體。今就一一體上皆具有佛法僧三義顯示如表一:
(表一)
(二)別體三寶,亦名化相三寶。佛陀在《涅槃經(jīng)》中自說,佛法僧三種名義俱異,說一為三,或說三為一,是諸佛境界,非諸聲聞緣覺所知?!惰べ煹卣摗芬舱f,現(xiàn)正等覺佛寶相,佛所證果法是法寶相,隨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寶相,所以三寶各別有體。
(三)一乘三寶。如來所說教法,以一乘為究竟,如《勝鬘經(jīng)》說:‘說一乘道法,得究竟法身,于上更無說一乘法事?!斗ㄈA經(jīng)》說:‘十方佛土中,唯有一乘法。’故依究竟歸趣來說,唯有一乘三寶,說二說三皆為權(quán)化而設(shè)。
此中根本唯取一乘所有三寶為體,約攝持來說,方便所修若法若僧,亦是一乘三寶體攝。
(四)三乘三寶。即為教化三乘人所現(xiàn)的身、所說的法、所化的僧眾,名為三乘三寶。
(五)真實三寶。即前面所說的同體、別體、一乘、三乘所有三寶的實義,所以不取有漏的法和僧。門
(六)住持三寶。佛入滅后,住于世界者,即舍利、佛像,三藏文句教理,一切出家僧眾,為世間利樂,傳持佛法不失,是為住持三寶。
三寶名數(shù)的決定和次第,在經(jīng)論中說有多義,今總?cè)〗?jīng)論中說:佛如良醫(yī),法如妙藥,僧如看病人,故此三寶不增不減。
五、三寶的差別
佛法僧三種的差別,《瑜伽師地論》以六種相來顯示它:(一)由自相差別。不由他教,自然覺悟相是佛寶;佛覺悟的果法相是法寶;隨他人教授而正修行相是僧寶。(二)由作業(yè)差別。善轉(zhuǎn)正法教業(yè),是佛寶;斷除煩惱的所緣法為業(yè),是法寶;勇猛精進地修持,增長善法業(yè),是僧寶。(三)由信解差別。于佛寶應(yīng)樹立親近承事的信解,于法寶應(yīng)樹立希求證得的信解,于僧寶應(yīng)樹立和合同一法性共住的信解。(四)由修行差別。于佛寶應(yīng)修供養(yǎng)承事的正行,于法寶所應(yīng)修瑜伽方便的正行,于僧寶所應(yīng)修共同受用財法的正行。(五)由隨念差別。念佛寶是無上正遍覺者、是世尊,具足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十八不共佛法等;念法寶是清凈無漏的出世善法,是斷除一切過患行,生一切功德的所依等;念僧寶是修清凈梵行的正覺行者,是住持佛法,弘揚佛法,自性清凈,遠離諸惡者。(六)由生福差別。于佛寶皈依供養(yǎng)等,是依一個有情生最勝福;于法寶皈依供養(yǎng)受持等,即依此法生最勝福;于僧寶皈依供養(yǎng)承事等,是依多有情生最勝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