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表三十二)
(四)生緣:八識生起現(xiàn)行作用依托的因緣等可依,與緣慮的境界,及協(xié)助生起了別的作意等,通稱為識的生緣。由于諸識行相有粗細(xì)、緣內(nèi)緣外、間斷不間斷等的不同,因此借助的生緣也就有多少的差別。眼識現(xiàn)行,若依肉眼來說,必須具足九緣才能生起:即空、明、根、境、作意、根本、染凈、分別、種子??站褪茄圩R,緣色境時必有的一定的距離的空間,明就是光明,根即凈色根,境即色塵,作意即遍行中警動眼識在遇緣時生起了別用的心所,根本即根本依第八識,染凈即染凈依第七末那,分別即分別依第六意識,種子即親生眼識自體的功能。在這九個緣中,任隨缺少一種,眼識就不能生起作用。若依天眼來說,則除空明兩緣,雖有墻壁等障,和黑暗之中,因天眼的視力特殊,仍然徹見無礙。耳識從八緣生,在前九緣中,除去光明。鼻、舌、身三識,依七緣生,在前九緣中除去空和明兩種。第六識依五緣生,即根、境、作意、根本、種子。根就是俱有依第七末那,亦即是第六識的染凈依,攝染凈于俱有根中,故略去不說。七八二識從四緣生:即俱有根、所緣境、作意、能生種子。這七八二識都不說根本依,因為在第七識望第八識來說,第八就是第七親近的俱有依,在第八識來說,根本依就是它的自體,所以七八二識也就不必再立根本依了。
(五)心所相應(yīng):八識心王生起緣境用的同時,還有很多心所生起來幫助它了別所緣境相的差別部分。因為心王在緣境的作用上,只能取境的總體相,而心所則取境的總相和差別的義相,能幫助心王于所取境相完成了別總體和差別的任務(wù)。所以心王生起,同時必有很多心所生起,這叫做王所相應(yīng)。相應(yīng)就和合俱轉(zhuǎn),即心所與心具四平等義,非定一異,故成相應(yīng)。就是時間、所依、所緣、體事四義平等:(1)時間平等,即一聚心王心所必同一剎那俱起,才得名相應(yīng),這就簡去王所雖同一聚,但在時間上是前后相望,則不名相應(yīng)。(2)所依平等,即王所必依于同一的俱有依和等無間緣依,方得名相應(yīng)。若不同一所依,如異識的王所相望,便非相應(yīng)。(3)所緣平等,就是一聚王所的所緣相分雖各有其體,但是其相分必是相似的,方得名相應(yīng)。簡除那不相似的相分和別異的見分,不名相應(yīng)。(4)體事平等,體事即自證分,就是王所各一自體相似,得名相應(yīng)。簡別體,雖具上三義,也不名相應(yīng)。上四義中,前二義是同一平等,后二義是相似平等,故《成唯識論》說,時依同所緣事等,名相應(yīng)義。
八識相應(yīng)的心所各有多少呢?第八識唯與遍行五所相應(yīng)。為什么不與別境等心所相應(yīng)呢?因為互相違逆,所以不能相應(yīng)。如《成唯識論》卷三說:欲是希望,于所愛樂的事相上起,第八任運緣境,無所欣求。勝解是印持,于決定的事相上起,第八識的行相懵昧,境非先不定,故不需印持。念唯明記曾所經(jīng)過的事,第八識昧劣,恒緣任運現(xiàn)在境相,不能明記曾所受境。定能令心專注一境,第八任運,隨業(yè)轉(zhuǎn)起,剎那別緣新起境相,并非一境專注。慧唯簡擇功德過失俱非的事理,第八行相,微細(xì)昧劣,不能簡擇。所以第八識不與別境心所相應(yīng)。第八識唯是異熟無覆無記性,故信等十一個善心所,貪等二十六個染污心所,都不相應(yīng)。惡作等四個心所,雖有無記性分,但非一切時常起,有間斷故,亦定不相應(yīng)。
第七識與十八個心所相應(yīng):即我癡、我見、我慢、我愛四惑,遍行五數(shù),八大隨煩惱,并別境中的慧。我癡即無明,愚于我相,迷無我理。我見即我執(zhí),于非我法,妄計為我。我慢就是倨傲,倚恃所執(zhí)的我,令心高舉。我愛即我貪,于所執(zhí)我,深生耽著。根本煩惱有十種,為什么只有四種相應(yīng)呢?如《成唯識論》四卷說:有了我見,其余的四見不生,因為見是從染慧為體,在同一心中,不能容許有兩慧并生。為什么第七于五見中唯有我見呢?五見中的見取和戒禁取及邪見,是分別心生,唯見道所斷,這第七識相應(yīng)的煩惱,唯是任運俱生,是修道所斷故。我所見及邊見都是依有我見以后生起來的,第七相應(yīng)的我見,任運恒緣,內(nèi)相續(xù)生,不假借邊見等后起。前二通緣內(nèi)外,第七恒內(nèi)執(zhí)我,無有間斷,不容余見互相續(xù)起,故唯有我見。為什么不與疑和嗔相應(yīng)呢?由見力審決,疑行猶豫,兩相乖返,故無容俱起。愛著我故,嗔慧不生。故第七識在根本煩惱中,唯具四種。遍行五所,凡有心起,皆定相應(yīng),八大隨惑,遍諸染心,有覆末那,是染污心,所以相應(yīng)。我見雖是別境慧攝,由義差別故開為二:慧是別境,通三性九地。見唯染污,通九地等,有寬狹義別,故得俱起。為什么第七識不與別境四、十小隨惑、中二隨惑、不定四所相應(yīng)呢?因為:別境中欲,希望未遂合事,第七任運緣遂合境,故無有欲。勝解印持曾未定境,第七無始以來,皆恒緣定事,故無勝解。念唯記憶曾所更事,第七恒緣現(xiàn)前所領(lǐng)受境,無所記憶,故無有念。定唯系心專注一境,第七任運剎那別緣,故無有定。信等十一善心所,唯是清凈,第七染污,故不相應(yīng)。十小隨惑,行相粗動,第七審細(xì),故非相應(yīng)。無慚、無愧,唯是不善,第七無記,故不俱起。四種不定:惡作追悔先所造業(yè),第七任運恒緣現(xiàn)境,非悔先業(yè),故無惡作。睡眠必依身上沉重昏昧的內(nèi)緣,和光暗風(fēng)涼等外緣,有時暫起,第七無始一類內(nèi)執(zhí),不借外緣,故無睡眠。尋伺俱依外緣事暫淺深推度,引起粗細(xì)發(fā)言,第七唯依內(nèi)門轉(zhuǎn)起,一類執(zhí)我,所以不有。
第六意識,體通三性,具一切分別,遍緣內(nèi)外三世一切諸法,故與五十一個心所皆得相應(yīng)。
眼等五識,與三十四個心所相應(yīng):即遍行五、別境五、善十一、根本惑中貪、嗔、癡三、中二隨惑、和八大隨煩惱。五識為什么不與其余的心所相應(yīng)呢?因為根本惑中的慢、疑、惡見,必由隨念、計度二種分別才能生起,五識只有自性分別,所以不俱。又慢是觀待自他,由稱量門起,疑是于猶豫簡擇門起,惡見是于推求門起,五識沒有這些行相,故皆不相應(yīng)。小十隨惑,行相粗猛,五識望彼則細(xì),故不俱起?;诿叨?,都是由強思加行才能生起,不是任運現(xiàn)行,五識任運現(xiàn)起,故不相應(yīng)。尋伺兩法,皆以名身等為所緣境,五識不緣名等假法,所以亦不相應(yīng)。
上來所說的八識相應(yīng)的心所,皆約有漏因位中說,若在無果位,轉(zhuǎn)八識成智,唯是善性,一切心起皆與二十一個心所相應(yīng),即遍行五、別境五、善十一。為什么有遍行五?觸等與一切心恒相應(yīng)故。為什么有別境五?常樂證知所觀境故有欲,于所觀境恒印持故有勝解,于曾習(xí)境恒明記故有念,世尊無不定心故有定,于一切法常決擇故有慧。為什么有善十一?極凈信等常相應(yīng)故。何故不與貪相應(yīng):無染污故。為什么不與不定四相應(yīng)?無散動故。所以佛果位上,唯二十一所相應(yīng)。若未至究竟佛果的菩薩和二乘圣者,在教化眾生時,對于能治病的法藥、和所治的病,未能遍知,后得智中為他說法,必假尋伺,所以有無漏尋伺,這樣通無漏的心所則有二十三個。但在佛果位上一切心行皆無功用,不假尋伺,故無漏心所就唯有二十一個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