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表九)
如上所說,一來向中斷欲界修惑三四品的,名為家家。為什么沒有斷一品、二品、五品修惑立名為家家的呢?其理由是:一來向人在斷煩惱的進趣中,必無有只斷一品二品不斷三品的中間而有生死的事,亦無僅斷第五品不斷第六品而有生死的事。因為證得初果的圣者,為了進斷欲界修惑,起大加行,必無未斷一大品結(jié)(三品名一大品),而有生死故。所以斷一品二品,必斷第三品:斷第五品,必斷第六品。又斷第六品,即證一來果,以無一品惑能夠障得果者,故斷五品必斷第六品。
總上所說的意義,如《俱舍論.分別賢圣品頌》說:‘斷欲三、四品,三、二生家家;斷至五、二向;斷六,一來果?!C得一來果的圣者,亦名薄貪嗔;已斷上中六品重貪嗔癡,唯有下三品薄貪嗔癡故。
(三)不還向及不還果
梵語阿那含,譯言不還,是第三果圣人的名稱。這個位上的圣人,已經(jīng)斷盡了欲界第九品修惑,更沒有欲界的煩惱了,在欲界死歿以后,有生色界,必不還來欲界受生,去而不還,所以名為不還果。從得一來果以后,進而斷除了欲界修惑第七八品的圣人,是趣向不還果的因行道位,故名不還向。此不還向,名為一間。間是間隔,由彼圣人尚有一生為間隔而不能證圓寂故;惑由尚余一品欲界修行斷惑,為間隔故,不得不還果,由此二義,說名一間。此不還果,總說有七種差別:
一、中般涅槃:有一類不還圣者,于欲界死后,在往生色界的中有位上,能起圣道,斷盡了上二界的修惑,而證阿羅漢果,即入無余依般涅槃。由住中有位便般涅槃,故得名中般。
二、生般涅槃:有一類不還圣者,于欲界死后,受色界生,由具勤修、速進二道故,生已不久,斷盡了上界的煩惱,而證阿羅漢果,得有余依般涅槃,盡其壽量,方入無余依般涅槃。故說生般,是約有余依而說,非才生已便入無余依般涅槃。《俱舍論》說:‘彼于舍壽,無自在故?!?/p>
三、有行般涅槃:有一類不還圣者,于欲界死后,往生色界己,長時加行不息,由多功用,勤修圣道,才般涅槃(有余依),故名有行般。此類圣者,唯有勤修道,無速進道。唯有勤修道,故名為有行。復由于無有速進道,故在生般之后。
四、無行般涅槃:有一類不還圣者,于欲界死后,往生色界已,經(jīng)過長久的時間,都不勇猛加功用行,由于懈怠,無功用行,任運地便般涅業(yè)(有余依),故名無行般。此類圣者,缺勤修速進二道,故在有行般后。
五、上流:上流是上行義,有一類不還圣者,于欲界歿往色界生,未即于彼生中能證圓寂,要轉(zhuǎn)生上,才能般涅槃,故名上流。前面所說的生般等,離生上界,但即于彼生處而般涅槃,更不上生,無上行義,故生般等不名上流。上流差別有兩類:(一)樂慧者,此類圣人,愛樂智慧,于靜慮有雜修,以色界智慧殊勝,故唯受生于色界:最后上生色究竟天(色界最末一重天),才般涅槃。此樂慧上流,復有三種:(1)全超,(2)半超,(3)遍歿。全超者是:先在欲界,于四靜慮已具雜修(于定中起無漏有漏念間雜而修),遇緣而退失了上三靜慮,唯愛味初禪,因此在欲界命終后,生于梵眾天(初禪第一天):由先世雜修的習氣力量,復能雜修第四靜慮。(阿羅漢,或不還圣者,凡欲雜修四靜慮,必先雜修第四靜慮,以第四靜慮定慧均等,最堪能故。所以復亦如此。)從梵眾死歿,直生色究竟天,頓超中間諸天,故名全超。半超者是:從梵眾天死歿,生究竟天,其中有十四天(《俱舍》于色界立十七天,將無想天攝于廣果天故。圣人必不生大梵天處,故有十六天,從最初到最后,中間有十四天。)為間隔。而在受生中,或超越一天,后生色究竟:或超越二天,后生色究竟:乃至或超越十三天處,后生色究竟。由于超非全故,皆名半超。遍歿者是:于色界十六天中,盡遍受生;一切處死,故名遍歿。(二)樂定者,此是愛樂禪定的上流圣者,無雜修定,遍生色界,唯不能往生五凈居天(第四禪的后五天:無熱、無煩、善現(xiàn)、善見、色究竟五天。此五天由雜修靜慮所感,唯三果圣人所居,故名五凈居天。)從廣果天歿,直往無色界,于三無色次第受生,最后生有頂天,才般涅槃。這里說樂慧上流往生色究竟天才般涅槃,與樂定上流上生有頂天才般涅槃,皆是指其極處而說,以超過于彼,再無行處故。若就實際情況來說,二種上流,皆容許于中間諸天而般涅槃。由上所說二種上流的上行道理,可以知道:‘于色界中,下十一天,樂定樂慧,俱得受生。于廣果天,便分二路:若樂慧者,生五凈居:若樂定者,生無色界。’(《俱舍論頌疏》)。
此上所說中般、生般、有行般、無行般、上流等五種不還,名為行色界者。樂定那含雖生無色界方般涅槃,但由于經(jīng)歷色界生故,亦是色界所攝。
六、行無色:此類不還圣者,在欲界已離色界貪,從欲界歿巳,不經(jīng)色界即直生無色界,而般涅槃。這有四種差別:(一)生般、(二)有行般、(三)無行般、(四)上流。無有中般,因為無色界無中有故。
七、現(xiàn)般涅槃:此類不還圣者,不生色界無色界,即住于此欲界得般涅槃,名現(xiàn)般那含;于現(xiàn)身中,得涅槃故。
上說七種不還,通約欲、色、無色三界安立:即前五種于色界般涅槃,第六種于無色界般涅槃,第七種于欲界般涅槃。
這里順便說明三點應該知道的道理:一、不還圣者,不但不還來欲界,即于上界,亦決不于已生處受第二生,更不會于下處受生;以彼之生,唯是勝進,非等非劣故。即由此理,不還的名義亦才能圓滿。二、凡是在圣位經(jīng)過欲界生死的,由于厭苦心強,必不往生色無色界;證得不還果已,定于現(xiàn)身般涅槃。由此義故,預流經(jīng)生欲界,決無多出七生者。三、若于色界經(jīng)生的圣者,容許有上生無色界義,以色界無苦,厭心劣故;所以容許上生無色界天。
除上說七種不還之處,還有九種不還,七善士趣,經(jīng)生不還,身證不還等名義,為恐太繁,且止不說。
(四)阿羅漢向及阿羅漢果
得了不還果的圣者,進斷色界及無色界修所斷惑,從斷色界初定一品為初,至斷無色界有頂?shù)氐诎似窞楹螅际侨は虬⒘_漢果的因行道位,皆名阿羅漢向。即此阿羅漢向中,斷有頂?shù)氐诰牌坊蟮臒o間道,亦說名為金剛喻定:此定能破除一切煩惱。猶如金剛能摧一切,故名金剛喻定。定雖有力能破一切,因余惑先已斷除,故今唯斷第九品惑?!毒闵嵴摗氛f:‘此定既能斷有頂?shù)氐诰牌坊螅芤嘶蟊M“得”俱行“盡智”令起。’即金剛喻定斷有頂?shù)氐诰牌坊蟊M的同時引令盡智生起。金剛喻定是斷惑中最后的無間道,所生盡智是解脫道。
由此解脫道與諸漏盡‘得’最初俱生,故名盡智。盡智生已,便成無學阿羅漢果。若是不動種姓的利根羅漢,于盡智后,必起無生智,以永不退故。若退法等五種鈍根羅漢于盡智后,或生盡智,或生無學正見(正見一切阿羅漢皆有),但沒有無生智,以容許有退故。阿羅漢是梵語,譯言應供、殺賊、不生等義。由于阿羅漢已斷除三界見修惑盡,是聲聞乘的極果,因此,說他用智慧的刀劍已殺盡了煩惱賊;有漏的惑業(yè)都盡,圓寂以后不再來三界受生,所以名為不生:所應學者已畢,唯應作利他事,具足無漏功德,堪受人天的廣大供養(yǎng),所以得名應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