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:佛是覺義,有覺悟、覺者、覺行圓滿三義。
覺悟:覺悟就是覺醒,真正從人生的大夢中徹底醒過來。正如夢中人認(rèn)為夢境一切真實,醒來才知道夢境都是虛假一樣,真醒悟的人,就知道世間的一切萬事萬物其實都只是假相,本質(zhì)上并沒有任何實在性,都不能永久存在,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一種過程,只是一個名字;而名字,也還是一個假相,只是暫時使用的一個符號。但是,所有未醒的人都妄想抓住那些根本抓不住的假相,都在做白日夢,都在夢里生活。所以,《金剛經(jīng)》說:“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(yīng)作如是觀”。
覺者:就是已經(jīng)覺悟了的眾生。覺者有種種不同的層次,最初的層次是證得真見道的七住明心的菩薩,徹底圓滿覺悟了的眾生,就改名叫佛。
覺行圓滿:覺也是智慧之義,圓滿的智慧,即佛的智慧,叫一切種智,其包括阿羅漢、辟支佛的一切智及菩薩的道種智。行指修行,主要指福德和智慧兩方面,菩薩修行的法門主要是六波羅蜜,簡稱六度,即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(jìn)、禪定、般若。修其前五度,是修福德,修最后一度,是修智慧。但六度的前五度,也是有般若貫穿的。般若,特指成佛的智慧。
佛的另外一個名字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,中文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。其中阿:無。耨多羅:上。三:正。藐:等。菩提:覺。
三菩提:正覺,即正確的覺悟、正確的智慧,指小乘的聲聞菩提和緣覺菩提,即解脫的智慧。
三藐三菩提:正等正覺 ,即菩薩的覺悟與智慧,其覺悟當(dāng)與佛的覺悟相等,只是還未圓滿。菩薩的覺悟與智慧,即道種智。
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:無上正等正覺,即佛的覺悟,最高、最廣、最深,無復(fù)其上者,故名無上,乃是最究竟圓滿的智慧,即一切種智。
覺的意思,在馬鳴菩薩的《大乘起信論》里,還有三種說法,即本覺、始覺和不覺:
1:本覺:是凡夫、外道,乃至不回小向大的聲聞、緣覺所不了解的“第八識”本身所具有的覺知,是本來就有的覺性,不靠修得,不離修得。
2:始覺:就是通過參禪找到了本覺,開始具有了對這個本覺的正確的認(rèn)知和體證。禪就是本覺,參就是找,參禪就是找第八識,找到就叫破參,也叫開悟。開是開示,即佛為眾生開發(fā)演示佛之知見,悟是悟入,即眾生聽聞了佛法,依教奉行,如理作意,如法修行,悟入了佛之知見,開始與佛智相應(yīng)。開了悟的菩薩就叫始覺菩薩。
3:不覺:沒有開悟的眾生所具有的覺知全部叫不覺,因為都是建立在對夢幻泡影的不實妄想基礎(chǔ)上的。
關(guān)于第八識:第八識是根本心,也叫禪,本識、本覺、如來藏、異熟識、無垢識、阿賴耶識、本來面目、本地風(fēng)光等等。斷除分段生死之前,即小乘的阿羅漢、辟支佛或大乘的七地滿心菩薩在證得有余涅盤之前,其第八識都叫阿賴耶識。
阿賴耶,含藏之義,故阿賴耶識也叫含藏識,由于阿賴耶識含藏分段生死的種子過重而有此名。小乘的阿羅漢、辟支佛或大乘的七地滿心菩薩在證得有余涅盤之后,由于已經(jīng)滅除了分段生死的種子,所以第八識不能再叫阿賴耶識,只能叫作異熟識了。此名其實涵蓋阿賴耶識;因為直到成佛以前,第八識中的種子都有異時而熟、異地而熟、變異而熟的特點。
異時而熟的意思是,眾生所造善業(yè)或惡業(yè)的種子,成熟的時間并不是同時,好比一棵果樹種下去,要幾年以后才能結(jié)果;眾生所造之善惡業(yè),可能要幾個月以后、幾年以后,也可能要到下一世或者更多世以后,才漸漸由于因緣成熟而受報。
異地而熟的意思是,造業(yè)與受報不在同一地。眾生生存的環(huán)境共有三界九地。三界即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。九地即欲界一地,色界四地(初禪地、二禪地、三禪地、四禪地),無色界四地(空無邊處地、識無邊處地、無所有處地、非想非非想處地)。比如在欲界修得初禪,下一世可能得生初禪天,受報的時候已經(jīng)不在欲界地了,而到了初禪地了。
變異而熟的意思是,因和果很復(fù)雜,不但有異時、異地而熟的情況,還常常是變異而熟,比如人身造善業(yè),卻得到了天身,人身造惡業(yè),卻得到了畜生身、餓鬼身甚至地獄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