菩薩修行成佛一共有五十二個位次,即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共五十個位次,再加上等覺、妙覺兩個位次。
第三轉(zhuǎn)法?輪的唯識經(jīng)典,又把這五十二個位次分為五位,即資糧位、加行位、見道位、修道位、究竟位。其中從初信到第五住,是資糧位;第六住位,是加行位;從第七住到初地的入地心(每一地都又有三位區(qū)別,即入地心、住地心、滿地心),是見道位。見道位又有兩種,即真見道、相見道。第七住,是真見道;從第八住到初地的入地心,是相見道。從初地的住地心到等覺,是修道位。妙覺,是究竟位。
三轉(zhuǎn)法?輪和五時說法都是對釋迦牟尼佛說法內(nèi)容或時間的劃分。
五時說法:
1、華嚴時:佛成道后,于最初二十一天,上天為大菩薩說《華嚴經(jīng)》,度大菩薩,是為華嚴時。
2、阿含時:即在鹿野苑等處,于十二年中,說小乘阿含經(jīng),度聲聞、緣覺乘人,是為阿含時。
3、般若時:繼阿含時后,度菩薩乘人,也為使小乘人回小向大,于二十二年間,說諸部般若經(jīng),講大乘般若總相智和別相智,是為般若時。
4、方等時:方等經(jīng)即是大乘經(jīng)典的總稱,也叫方廣經(jīng)。繼般若時后,于八年中,說《維摩經(jīng)》、《勝鬘經(jīng)》等唯識系列的經(jīng)典,講大乘般若道種智和一切種智,是為方等時。
5、法華涅盤時:再后八年,說《法華經(jīng)》,會三乘于唯一佛乘;將入滅時,于一日一夜,說《涅盤經(jīng)》,顯佛地究竟涅盤之常、樂、我、凈義,昭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皆可成佛,是為法華涅盤時。
三轉(zhuǎn)法?輪:和三會說法類似,表示釋迦牟尼佛說法,有三個大的時期,所說佛法,有其不同的內(nèi)容,不同的度化對象。
1、初轉(zhuǎn)法?輪:也叫初會說法,以弘演聲聞、緣覺所修的出離三界生死的解脫道為主,總名二乘菩提,所度部眾為聲聞部。
2、二轉(zhuǎn)法?輪:也叫二會說法(二會也叫般若會),以弘演大乘般若中道、法界實相般若之總相智與別相智為主,所度部眾為三賢位(即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)之菩薩眾。
3、三轉(zhuǎn)法?輪:也叫三會說法(第三會也叫方等會),以弘演大乘成佛之道為主,即是方廣經(jīng)所說諸地菩薩應修證之一切種智究竟了義妙法,乃是唯識增上慧學,所度部眾為登地以上之菩薩。
佛法有五乘之分:人天乘、聲聞乘、緣覺乘、菩薩乘、佛乘。乘,即車,是運載工具。人天乘是世間法,余四乘則是出世間法。
《法華經(jīng)》中還有四車之說 ,即羊車、鹿車、牛車、大白牛車。羊車即聲聞乘,鹿車即緣覺乘,牛車即菩薩乘,大白牛車即佛乘。
如何匯同五時、五乘和三轉(zhuǎn)三會?
1、第一會初轉(zhuǎn)法?輪即阿含時,包括人天乘、聲聞乘、緣覺乘。
2、第二會二轉(zhuǎn)法?輪即般若時,菩薩乘。
3、第三會三轉(zhuǎn)法?輪即華嚴時、方等時、法華涅盤時,佛乘。
聲聞乘修四諦法門,四諦即苦諦、苦集諦、苦滅諦、苦滅道諦,簡稱苦諦、集諦、滅諦、道諦,或苦集滅道。聲聞乘所證,有四果,初果名須陀洹,二果名斯陀含,三果名阿那含,四果名阿羅漢(也簡稱羅漢)。阿羅漢已經(jīng)徹底滅除了分段生死的見思煩惱,見煩惱即我見,思煩惱即我執(zhí)。眾生所執(zhí)之自我猶如一張皮,煩惱好像皮上的毛,皮沒有了,毛就沒有地方可以長了。所以要想證解脫果,首先要斷的就是我見。須陀洹是小乘的見道位,小乘的見道位要斷三縛結(jié)(我見結(jié)、疑見結(jié)、戒禁取見結(jié))。
小乘開悟的第一個問題,就是要認識到根本沒有自我,斷除我見。我見是眾生錯誤的想象。我見也叫身見。若我見、身見并用的時候,身見偏指錯認五蘊中的色蘊即色身為自我,我見則偏指五蘊中的其它四蘊(受蘊、想蘊、行蘊、識蘊)即精神作用為自我。而五蘊都只是因緣暫時聚合所生起的現(xiàn)象,因緣若散即滅,只是過程,并無實質(zhì),所以無我。
苦:佛法所說的苦有三種或八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