久久精品国产亚洲无删除_久久AⅤ天堂Av无码AV_99r8这是只有精品视频20_久久亚洲国产最新网站之一_欧美日韩国产图片区一区

蓮花在佛教中表示什么

佛經(jīng)中說,人間的蓮花不出數(shù)十瓣,天上的蓮花不出數(shù)百瓣,凈土的蓮花千瓣以上。蓮花表示由煩惱而至清凈,因為它生長于污泥,綻開于水面,有出污泥而不染的深一層涵義。而蓮花除了蓮瓣,還有蓮蓬、蓮子,蓮瓣、蓮蓬可觀賞,蓮子可食用;蓮子又可生長,栽培更多的蓮花。蓮花開放于炎熱夏季的水中,炎熱表示煩惱,水表示清涼,也就是在煩惱的人間,帶來清涼的境界,這都是蓮花所表征的美德。所以,比喻從煩惱得到解脫而生于佛國凈土的人,都是蓮花化生的。

三界的眾生,以淫欲而托生,凈土的圣人,則是以蓮花而化身,因此,蓮花表示清凈的功德和清涼的智慧。對于圣人而言,是無形的,顥現(xiàn)于凡夫之前,便以人間所熟悉的形象來表現(xiàn)。所以,我們所見的佛像和佛經(jīng)中介紹凈土佛國中的圣賢,都是以蓮花為座;或坐、或站,都在蓮臺之上,是代表著他們清凈的法身,莊嚴的報身。

版權(quán)聲明:本文內(nèi)容由互聯(lián)網(wǎng)用戶自發(fā)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(wù),不擁有所有權(quán),不承擔相關(guān)法律責任。如發(fā)現(xiàn)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(quán)/違法違規(guī)的內(nèi)容, 請發(fā)送郵件至89291810@qq.com舉報,一經(jīng)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(0)
上一篇 2024年5月19日 下午8:23
下一篇 2024年5月19日 下午8:39

相關(guān)推薦

  • 學佛如何做功課? ?

    修行除了萬事萬物中礪練心性,還應(yīng)做功課來以維持心性,訓練禪定。同學生做功課是一個道理,我們自然應(yīng)該盡量努力、精進,把求取大智慧看成是人生最重要的事,把做功課 看成生活中同吃飯睡覺一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6日
  • 五蘊

      一、五蘊: 我們念佛經(jīng)時,經(jīng)常聽到五蘊,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(jīng)》上說:‘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‘五蘊’皆空,度一切苦厄?!^‘蘊’譯自(Skanbha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1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禪宗六祖: 初祖達摩大師,在中國是第一位祖師,在印度是二十八代祖師;二祖慧可大師;三祖僧璨大師;四祖道信大師;五祖弘忍大師;六祖慧能大師。 以上講的是真心、妄心和合的諸法空相,下面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7日
  • 四禪八定(三)

    (1)、空無邊處定: 一個人若想把色身舍掉,他須把種種色想滅掉,既是滅掉色想與有對想;色想是因眼識而生起的;有對想是由鼻、舌、身與耳識而生起的。在四禪中做‘空’想,既是沒有色(物質(zhì)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1日
  • 業(yè)力與輪回(三)

    六、業(yè)的自性: 佛法中所講的‘緣起性空’是最講究的法。這句話之意是:一切法都是眾因緣在生滅,它的本性不可得,起行本空,沒有自性,不是永恒存在,是無償?shù)模@是萬法的實相,就是空相。這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1日
  • 地藏經(jīng)基本知識

    (二)受學學處 受學學處,就是戒律儀。皈依三寶的佛弟子,在受皈依以后,隨其自己的能力,應(yīng)受學如來所制的學處,既受學學處,為了保證清凈,無有垢染毀壞,就必須修行戒律儀。修戒律儀應(yīng)該注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5日
  • 印光大師論《凈土法門》

    印光大師論《凈土法門》   念佛法門,雖為求生凈土,了脫生死而設(shè),但其消除業(yè)障之力,實亦極其巨大。而真正念佛之人,必先要閑邪①、存誠、敢享倫、盡分,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。尤須明白因果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6月14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二、持息念:持息念,通常稱為數(shù)息觀,為對治散亂心的最好觀行。持息念的相,實有六種差別,數(shù)息觀法不過是其中的一種而已。持息念在經(jīng)中名阿那阿波那念。阿那義即持息入,是引外風令人身中的意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二十九) 丁、行蘊 在五十一個心所中,除去受想兩個心所之外,其余相應(yīng)的心所法和不相應(yīng)行法,總集起來,都是行蘊所攝。行有遷流、造作兩義:遷流義通一切有為法,一切有為法皆念念不住的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3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一)名義 不定心所有四個,即悔、眠、尋、伺這四個心所,于識、界、性等皆不定故,所以得名不定。不像遍行的觸等定遍諸識,以悔等四法,唯第六識中有,余識皆無;亦不如別境的欲等定遍諸地,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4月14日

發(fā)表回復

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。 必填項已用 * 標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