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四)、行蘊(yùn):
行蘊(yùn)是很復(fù)雜的,我在此只是作簡單的解說:我們的心所生的種種心念,稱為心所。這些心所除了受與想之外,其余的一切心所生法,這些心的行為(心行)皆是有造作的,并且念念遷流變化,都稱為行;這種種的‘行’聚合在一起,則稱為行蘊(yùn)。比如貪、嗔、癡的心:人家罵你,起嗔心,這就是‘行’。此外,貪、嗔、癡、忿、恨、惱、害等都是‘行’。所以在我們的心念中,除了識、受和想以外,其他的心念都是行。這些心會造業(yè),是有造作的。甚至你起好心、善心也是行:比如我們念一部《心經(jīng)》:‘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(yùn)皆空,度一切苦厄?!且彩切校驗槲覀兊男挠性熳?,念念在那兒變化,這個行是屬于善的:如果我們被人家罵,起嗔心是屬于惡的,那就是造惡。行蘊(yùn)所生的心是造業(yè)的主要力量與原因,因為這些心念驅(qū)使我們的身、口、意去造業(yè),所以行蘊(yùn)是五蘊(yùn)中造業(yè)的主要心理作用。
講到五蘊(yùn),我們就要講到六根、六塵、六識--十八界的關(guān)系。我們的內(nèi)心接觸外境時,它們之間會發(fā)生關(guān)系,根--六根、塵--六塵(外境)互相接觸,它們接觸的同時,心作意(也稱注意),如果根、塵不接觸,識是不會生起來的;如果根、塵接觸,同時心也作意的話,這時候知覺的心稱為識。根、塵、識三個一起作用的時候,所產(chǎn)生的心理稱為觸心所。比如說:我們能夠看到顏色的心理,稱為眼識。這個眼識依靠眼根來接觸色的境,在這個過程當(dāng)中,了別外境的心稱為識。如果根、塵不接觸,我們是不會生起注意的心理。比如當(dāng)你的眼睛蓋住的時候,心多數(shù)就不會注意到眼睛所看的景物。但是根、塵接觸的時候,心有時會同時、同境注意,有時候不會;比如說,我們坐在那兒看書,看到入神時,外面有聲音在耳朵那里作用,我們卻不知道;那就是根、塵接觸時,心當(dāng)時不在耳根,也不在外境(聲音)那兒作用,耳識就不生起來,耳邊有什么聲音,就沒聽到了。所以我們要明白,內(nèi)心、六根與外境的作用有這樣的區(qū)別。
(五)、識蘊(yùn)
很多識蘊(yùn)聚合在一起,稱為識蘊(yùn)。依唯識宗說:識可分為八種,稱為心王。前面六種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是屬于了別的作用,故稱為識。識是依根緣外塵了別外境。
(1)、了別與分別的不同:
了別的意思是:我們的心第一念知覺所對的境,沒有加任何的語言去稱呼它,稱為了別;分別是在了別以后,我們的心對于外境進(jìn)一步加于名言的了解。比如你坐在這里聽我說法,聽到我的聲音,知道我的聲音是男人的聲音嗎,知道。但是當(dāng)時你有沒有加語言去分別?沒有,對嗎?所以我每講一句話,你都知道是廣超師的聲音,是男人的聲音,但是你不必去想它,只是知道而已,這種知道的作用稱為了別。但是當(dāng)我提起我的聲音是男人的聲音時,你就去想:男人的聲音是低沉的,與女聲不同;過后就很確定那是男聲,這就是分別。我們的心對外境有兩層的作用,第一層的作用是了別;第二層的作用稱為分別。我們知覺的第一念時時刻刻都處在了別所對的境,與此同時,我們的心時時刻刻又去分別外境;我們先了別,而后分別。了別是現(xiàn)在的心識在知覺,它知覺現(xiàn)在的境;而分別確是在我們了別以后,很多連續(xù)的心念去了解剛才已發(fā)生過了的境。比如我把手舉起來;你們看到這樣的動作,當(dāng)時眼睛是了別這只手的顏色,然后內(nèi)心分別這是手。
(2)、六識了別的作用:
眼識依眼根了別色境:它了別色境并不是了別色境的內(nèi)容。比如有一堆顏色,我沒說那是什么?你看到是一堆顏色,那叫做了別。如果你知道那顏色所表現(xiàn)的景物、意境等是什么時,那叫做分別。在舉一個例子,你看這個白板,上面寫這黑字,當(dāng)你的眼睛在看時,眼識在那邊作用,眼識是知道黑白罷了;那黑白里面表達(dá)的是什么?眼識是不知道的。過后,我們的第六意識一念念去分別它,把它聯(lián)系起來,才發(fā)現(xiàn)里面的內(nèi)容,這就是分別。所以了別是在第一念,但是它并非是單獨的一個,我們只要看一下,眼識已經(jīng)不知道多少百千萬念飛奔而過。如果我們只保持看而不想的時候,那就是處在了別當(dāng)中;這個了別一剎那、一剎那就過去。所以眼識也就一剎那、一剎那的生滅。比如我用五顏六色的燈光在銀幕上,一下紅、一下白;你的眼識就一下子知道紅、一下子知道白,在那兒一念一念的作用。紅白顏色是眼睛所知道的,但是紅白顏色里的圖畫形象是什么?它就不知道了,必須利用我們的第六意識的心去思考、分別。耳識依耳根了別聲境,所以耳識也是知道聲音罷了,它不知道聲音里有什么內(nèi)容?比如我們聽到貓叫聲,就分別是貓的聲音而不是狗的,那叫聲表達(dá)什么意思,我們沒有去分別;在了別貓的叫聲的同時,我們又在分別那個聲音是貓的叫聲。
因為了別很快,它一剎那、一剎那飛奔而過,很難感受到。我們所知道的都是處在分別的時候。如果我們沒有修禪定,心念的覺悟不夠快,不懂多少個念后才知道,那個時候就是分別;當(dāng)?shù)谝粋€念就知道,那是了別。
意識(第六識)依意根了別法境,舉個例子來說,當(dāng)我們講到六根,六塵,你們知道什么是法塵嗎?法塵就是我們一念一念的心境,既是心所生出來的法。能夠知道法塵的才是我們的心--識。請大家坐好,閉上眼睛,隨我默念:‘阿--彌--陀--佛?!F(xiàn)在你們注意:阿、彌、陀、佛的這些念--法塵;能夠知道這些念(法塵)阿彌陀佛的心--意識。你們知道嗎?一般的人往往把法塵當(dāng)成能知的心。同樣的,眼睛看到顏色,當(dāng)時知道顏色的那個作用,就是你的心;耳朵聽到聲音,知道聲音的也是你的心,所知道的是聲音。所以這六個識是一念、一念的在作用,好像剛才我們念阿彌陀佛時,每一念、每一念都有一個意識知道那個聲音,當(dāng)我們念‘阿’的時候,那個意識知道‘阿’;當(dāng)我們念‘彌’的時候,那個意識知道‘彌’;……所以每一念有不同的法塵與意識在生滅,我們的眼識,耳識也是這樣的作用,此即是識。我們除了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個識外,根據(jù)大稱唯識宗的講法,我們還有第七識,這個意根就是第七識。此外我們還有第八識,稱為阿賴耶識。我們凡夫?qū)Υ俗R不知不覺,它能夠收藏所有造業(yè)的種子,同時那些種子依靠這個識的因緣而能夠形成果報。第七識又稱為末那識,翻譯成中文稱為意,這個識一直執(zhí)著阿賴耶識是‘我’,所以它是執(zhí)著「我’的一種心理作用。我們的第六意識是依靠第七識而生起的,所以被稱為意根。好像我們的眼識依靠眼根而生起,所以稱為眼根;第六識依靠意根而生起,所以稱為意識。
五、五蘊(yùn)之間的互相關(guān)系:
五蘊(yùn)中的色蘊(yùn),分為內(nèi)色與外色,就是根與境(塵)。塵是所知道的境,根是我們的識依靠它來知道外境。心與境接觸的時候,那個接觸的心理稱為觸。觸當(dāng)時能知外境的是識,心、境接觸之后,就會連續(xù)的生起受、想、行。過后苦、樂、舍三種受即生起。同時心構(gòu)畫種種的形相。而且給它們種種名稱,此既是所謂的想。我們安立名言后,加上煩惱,就生起善、惡之心,甚至發(fā)動身、口、意去造業(yè),這就是五蘊(yùn)--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之間的關(guān)系。我們的生命就是這樣一直連續(xù)不斷的活動。
六、五蘊(yùn)的真相:
五蘊(yùn)的真相是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。因為五蘊(yùn)中的每一念都在生滅變化,故它是無常的;因為它無常,每一念生起后,終歸會消滅,故苦;因為在五蘊(yùn)的聚合中,任何的一個東西都不是常的,不是獨立的,不是單一的,非常非一,而且沒有主人,沒有人控制,它一直隨著因緣生滅,故無我;因為五蘊(yùn)是因緣所生,因緣所生的東西沒有自性,即使沒有自己的性能,所謂沒有自性,無自性故空。
七、觀察五蘊(yùn):
佛陀在《五蘊(yùn)譬喻經(jīng)》中教導(dǎo)我們要怎樣觀察五蘊(yùn),經(jīng)曰:‘觀色如聚沫,受如水上泡,想如春時焰,諸行如芭蕉,諸識法如幻。’佛陀教導(dǎo)我們觀察五蘊(yùn)中的‘色’如河水沖擊時形成的骯臟的泡沫,虛有其形,實無一物,保留片刻,容易破滅;‘受’如水中一個一個浮上來的氣泡,一下子就破滅了,我們受的心念也是這樣,比如:眼睛一念一念的感受,一下子就過去了;‘想’如春天或夏天時陽光照在地上,水份蒸發(fā)成為水蒸氣,它有時會反射,形成各種影像,它是一種幻象,我們的想蘊(yùn)就有如春時焰那樣,虛幻不真實;諸‘行’如芭蕉,就是我們一念一念的心行好像香蕉樹,一片一片的剝開來是空心的,里面什么都沒有,我們的心念亦復(fù)如是。比如說:阿彌陀佛,你看‘阿’里面有東西嗎?沒有?!畯洝锩嬗袞|西嗎?沒有?!悄惆阉M合起來,你看到‘阿彌陀佛’四個字所代表的東西;諸‘識’法如幻,‘識’就是我們能夠知覺的心,它如幻如化,就好像魔術(shù)師,它變化出一些東西,我們被它迷失了,以為真的有這些東西,同樣的,我們也認(rèn)為有一個心存在,但是心是如幻如化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