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康四大叢林
張會鑒 李厚之
? 佛教約在東漢明帝時傳入中國,到了魏晉,安康一地便已有佛教活動,漢濱區(qū)奠安塔村出土的畫像磚上,就模印有腳踩蓮花的佛陀。在月河、池河、旬河、仙河川道,淘金人還從沙里淘洗出南北朝時期的青銅佛造像。據(jù)各縣發(fā)現(xiàn)的廟碑記載,隋唐間,佛教寺院即已遍及安康各地。名僧輩出,有真覺大士、令因、僧實、懷讓,其中最有建樹的便是金州懷讓,他繼承禪宗六祖慧能的學(xué)說,弘揚“頓悟法門”,被稱為禪宗七祖。是以《重續(xù)興安府志》說:“釋教,因唐懷讓禪師為郡人,以故興安舊有四大叢林,即新羅、萬春、天圣、雙溪也?!?/p>
安康叢林最早為新羅寺,位置在江北七里溝口,倚山面水。其始建年代約在唐太宗貞觀之初,為新羅國(今朝鮮韓國)僧人僧實創(chuàng)建,寺內(nèi)有懷讓庵,是懷讓未出安康之前讀經(jīng)處。該寺毀于明代,據(jù)清康熙《興安州志》載,明成化年間,“郡人謝御史文毀寺葬父,寺毀而謝氏亦絕嗣?!边z址上尚有馱碑石龜兩個,還有一口宋嘉定十七年鑄的鐘——新羅寺鐘,今移置到香溪洞公園。
萬春寺創(chuàng)于懷讓禪師,始建年代約在唐高宗時,位置在今漢濱區(qū)關(guān)廟鎮(zhèn)。據(jù)康熙《興安州志》載:明嘉靖十四年曾重修,林木郁蔥,昔有大竹千竿。入山門東折為天王殿,中有平地,建古殿五楹,中塑諸佛皆古甚?;乩人闹?,僧寮環(huán)之。殿后轉(zhuǎn)東有白蓮池,寺前有萬春洞,洞內(nèi)外皆唐、宋、明人題名,中坐觀音大士像,乃唐咸通十二年塑。宋宣和五年,知金州軍事李弦,睹其歲久,特為設(shè)色。清順治十六年又重修,康熙二十三年知州李翔鳳刻“白云深處”于洞門,其下有懷讓禪師白云泉,一名卓錫泉。
天圣寺,位置在西關(guān)頭,重建于宋時,至明洪武十七年重修,成化中又修。明弘治年間陜西僉事李昆,隆慶年間吏部侍郎溫仁和等,先后到寺游覽,吟詩作賦,極一時之盛。據(jù)《興安州志》云:“明末毀于兵燹,惟鐘樓僅存,中有古柏二株,蓋不記年矣。明末迄清初,枯而復(fù)生。順治十六年,游擊屈復(fù)泰重建。前為山門,后為天王殿,最后為大雄寶殿。東邊為伽藍殿,西邊為地藏殿,最后為藏經(jīng)樓,中貯《大藏經(jīng)》一部,極北漢江之濱為彌勒殿,規(guī)模宏大,壯麗可觀。
雙溪寺原為東岳齊仁圣帝廟,即東岳廟。宋紹興二年,川陜宣撫使張浚重修,郡守王彥,西城縣知縣高楫董其役,輪奐規(guī)模,光徹雄大。據(jù)清道光興安府正堂鮑珊《增修雙溪禪林古寺記》載,明洪武十年重修,明末燹于兵火,叢林為之煨燼。順治年間乃重修正殿、拜殿。康熙七年,復(fù)修樂樓,略復(fù)舊制。碑文又說:“乾隆二十三年,有南來游僧二人棲此間,以廟貌不振,神像歪斜,毅然輸誠募化,寺宇煥然復(fù)興?!奔螒c七年,寺僧覺性,因白蓮教在興安活動時,大批陣亡骨殖用布袋封存于雙溪寺,感慨院內(nèi)蕭條,奮志振興。爰約該僧師叔慈云暨諸山尊長僧侶,及閣郡縉紳鄉(xiāng)耆,互發(fā)善心,埋葬枯骨。并具啟迎請西蜀高僧日杲主持寺院,日杲禪師湛深佛理,深得郡人信仰佛教,皈依者眾?!坝谑瞧痤j修廢,分職宏宗,紹佛法之薪傳,立禪林之規(guī)矩。然殿宇湫隘,日杲屢擬改建,有志未逮,忽然涅槃。后主持僧空際,率僧侶恭請郡中首士,隨緣募化,于道光年間建大雄寶殿三楹,方丈,靜室及禪堂各一所,總計房屋十五間,悉恢廓其制而壯麗其觀,誠漢南梵宇之巨觀。
以上即安康四大叢林。所謂叢林者,一說是“比丘和合一處,有如眾木相倚,故名”。一說是“天下名山僧占多,寺院多居山林之處,故有此稱”。佛經(jīng)《大智度論》結(jié)合這兩種說法,曰“僧伽,秦言眾多比丘一處和合,是名僧伽。譬如大樹叢集,是名為林?!眳擦种?,實際始于金州懷讓弟子馬祖道一,馬祖以前皆依律寺,至馬祖乃開荒山,另建叢林。馬祖弟子百丈,則創(chuàng)立叢林清規(guī),故世傳“馬祖建叢林,百丈立清規(guī)”,從此寺院便以家族為組織形式而存在,僧徒處于子孫地位,接受寺院主的族長統(tǒng)治。
原載2004年5月28日《安康日報》